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是指在进行中考历史研讨会议上,发言人用来发表演讲、阐述观点、讨论问题、交流经验的文本材料。这种材料通常是为了促进中考历史学科的教学研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知识水平。以下是有关于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
3月1日去高桥中学参加了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听了九年级的复习观摩课和各学校的中考备考策略,从中对历史中考复习教学也颇有些启发。
一、两节公开课,知道它的长处
a.李长霞老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作为一节九年级的中考复习课,教师采用的是单元主题复习,并且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与重构。在整堂课中,教师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境,有巩固基础知识的,有提高探究能力的,有训练解题方式的。这些问题的创设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导向去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出色给出答案。并且这种情景的创设突出了层次感也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状态,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活跃课堂氛围。
b.李学杰老师:《中日关系》
本节复习课的容量很大,为七、八、九年级历史课的内容,知识难度较大,教师提前下发导学案,能够层层引导学生复习,课堂中教师的积极投入与语言的运用都富有感染力,且教师的重点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大有益助的。课堂的过渡自然,前后联系密切,把这一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中去考查思考注意中外的结合比较,作为中考二轮复习专题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体现中考导向性因素。
二、中考应对策略
两位教师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扎实、有效的复习,进行了典型发言,并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在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点落实与点拨,抓好基础并在这时就应该开始渗透主题,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整合,而在二轮复习的同时重视对热点问题和时政联系密切的知识的提高,并要进行强化训练多点拨答题的方式和技巧。
最后教研员就2012年的临沂市中考历史部分进行了分析,重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命制的“切入点”大多是新情景、新材料,紧扣课标,和现实的热点联系密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历史,注重多能力的考查;二是试题的覆盖面很广,涵盖了6册历史教材,符合中考说明的试题分值比例,且取材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材料题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总之,通过复习研讨会让我更加觉得抓好平时教学是复习环节效果显著的前提条件,平时教学要寓于复习环节之中,讲究规律、讲究方法的复习则事倍功半,如何更好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第2篇: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好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复习效率,最终打好中考这一仗,特制定复习计划。
目前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工作量很大,是一种挑战。每班都有好多个尾巴生,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表现在听课不很认真,课后从来不复习。
二、总体安排及主要措施:
(一)中考历史复习,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结合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时间大约在2月下旬到4月底。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几个专题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同时配有相关的综合训练,目的是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时间大约在5月初到5月下旬。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实战演练。并根据每次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
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借此进行查漏补缺。时间大约在5月底到中考前。
(二)主要措施:
1.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
由于历史中考分值较少(即便提高到45分),我们不太可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一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上的“考点填空”,在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上将知识要点划下来,一边划一边记忆,用时约15分钟;教师结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形成总体印象,用时约8分钟;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经典例题”和“自主检测”,用时约15分钟;最后课堂完成一份小练习,以填空题为主,闭卷完成,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力争当堂反馈。
复习方式:先理清单元线索,后点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重难点,结合《考试说明与备考指导》做相应的测试题。
第二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结合复习教学案上的“专题知识网络”,帮学生理清线索,搞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要求学生填好上面的空格(重要知识点),用时约25分钟;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记忆;接着进行课堂检测,检测题为与专题有关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并当堂讲评。
第三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前30分钟让学生完成中考模拟试卷,后
15分钟进行讲评,重点讲评材料题和问答题,加强对主观题审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下课后,将试卷收上来,了解薄弱学生的答题情况,再个别解决。
2.如何抓学生的记忆和背诵
第一阶段:对于课堂巩固练习错的特别多的学生,要及时找其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端正态度,提高听课效率和练习的正确率;对于不够自觉的少数学生,可让一些成绩好并有责任心的同学督促其记忆背诵;对个别特殊学生,教师如有精力,也可以亲自抓一抓。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历史知识进行过关检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提前将过关检测安排表贴在教室,告知学生,第二天早晨进行测试,以填空题为主,测试完之后,及时批改,将不过关的学生名单通知班主任和学生本人,当天放学后,留下来进行补测,补测内容有所调整。第一轮补测不过关的留下来继续进行补测,知道过关为止,必要时请家长过来协助督促。
三、自身教学业务提高
1、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规范复习课的教学,保证复习课的密度和质量。
2、科学设计训练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4、正面激励学生,力争目标实现。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复习方法,盯准目标,确保目标实现。
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方法却万万不能!中考历史学科可用的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要求我们复习时得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能让学生做到轻车熟路那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各位老师的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一定能打好中考这一仗。
第3篇: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2014年中考即将来临,今年中考复习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提高成绩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的目的,下面就我在中考复习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谈谈。
我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是神圣的职业,是“良心工程”,是希望工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扶植培育祖国“花朵”的良心和不断推动教改的动力心。
我想所谓有效复习,就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所以在复习阶段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清晰,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可能,也更加符合中考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知识的复习。
课本首先是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是以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正文时要注意结合书中图片和史料(黑体字部分)学习,学会分1
析和概括;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融合构建,学会阐释历史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从而激发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2、对各知识点的巩固要经常性,要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以前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个知识点,换一种考法学生就不会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备课时收集相关试题,多方面多形式地考查某一知识点,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能力。
3、加强中外历史的结合,在课本复习中注意横向联系,尤其是近现代史部分,这也是历年中考常考查的。
第二、紧抓课堂教学,力争45分钟出效益。
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在试卷上表述出来,所以我在平时上课时就注意训练答题的规范。在课堂上我会特别注意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要加强学生表述的规范性,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强调规范答题,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做选择题、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所以在复习课上同样可以多提问,大部分同学还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尤其像言之有理类的题目,我都经常让学生探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都按照规范的给分标准给以评分,使他们有一个更具体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答题才能得分。
第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2013年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二战结束68周年、联合国成立68周年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的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中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注重综合模拟,加强对试卷的点评,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借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品:教学过程之乐,享:优异成绩之果,谢谢大家!
第4篇:中考历史研讨发言稿
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的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把九年级复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3月初到4月中旬,全面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一阶段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抓住单元主题,以点带面,建构知识结构;以题带点(考查点),提高应试技巧。在本轮的复习过程中我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逐章节来复习,同时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查找本章的知识点,学生在展示汇报后,教师就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补充然后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组与组之间实行严格的单元知识点过关。这样既达到了双基的落实,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因此在本轮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相对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第二阶段:4月初到5月中旬,专题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所以在这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历史专题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侵略与反抗、近代化探索、中共会议、国共两次合作、国家建设等。世界历史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国际关系专题等。
在做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两点:
1、一定要精心选择习题,我们备课组选择了《中考夺分》作为复习资料。
2、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归纳和反馈的时间,否则效果不好。因此,讲完一个专题,就做后面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和提高。初三历史经过基础复习阶段和专题复习阶段后,进入倒计时的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复习方法,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深化。
第三阶段:5月初到6月中旬,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强化训练和查漏补缺阶段,主要目的是应用能力提高。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
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指导学生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补遗。临近中考进行模拟测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中考。对每套试题的命题原则、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但试题要精选,有针对性进行练习,不要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港澳台问题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与美日关系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历史与政治(热点分析)等。
由于每年接近中考往往有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的学习紧张,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因此要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中考。
总之,九年级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课程标准、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
本文由用户 chener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