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13篇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是指用于讲解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方案的文章。《加减混合》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景,感受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加、减法的关系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以下是有关于《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13篇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

第1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单位“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分数减法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2、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它的2/5,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没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2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课件出示:

1、计算

2、解方程

独立完成后指生回答。

3、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生:乔木林占公园面积的1/2,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3/10,草地占公园面积的1/5。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黑板画扇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1/2+3/10—1/51/2-1/5+3/103/10-1/5+1/2)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4、2/5)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最后强调答案)

(5)渗透情感教育

师:我们知道雨过天晴后,地表水和其他形式的雨水一般都会被挥发,只有地下水被储存起来。比一比,森林和裸露地面的地下水的储存情况?

发现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小结:你说的非常好,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行动起来,一起绿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3、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结合例题板书:从左往右先算小括号里)温馨提示: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在书本第117到118页,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三、巩固应用。

过度语: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1、用递等式计算。先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擦黑板和擦玻璃的学生比扫地的学生多还是少?多几分之几?

(2)过度语:我们每位学生一天的时间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分配,(出示练习)读书时间占一天时间的(),吃饭时间占(),玩乐时间占(),求睡觉时间占几分之几?会求吗?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约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师:其实据专家们的最新报导,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最好能达到10小时,这样更有利于你们的生长发育,记得晚上一定要早睡。

师:同学们真的挺能干,这些问题轻松就解决了,下面老师给出一题难一点的题目:(3)留在家中的同学比出门的同学多还是少?少几分之几?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第3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加减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游戏导入、玩中复习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判断题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最后,我将一题多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一个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天鹅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第4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加减混合》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页的例3和例4。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重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四、说学情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七、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铺垫孕伏,复习引入。这一环节先以连加、连减的计算为引子,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然后创设“小猴运桃子”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1.竖式计算

36+28+17=65-25-21=

2.小猴运桃子

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52-17-23=12(个)52-(17+23)=12(个)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1.出示情境图,讲授例3。

(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又25人下车,还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

67-25+28=

2.讲授例4。

(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比较: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

1.笔算下面各题。

54+18-4168-47+7663+35-17+1978-39+5553+27-9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0-1

3.学校合唱队原有65人,有27人今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2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八、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加减混合(没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加减混合(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第5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混合计算》是第一课时内容,是根据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单元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本节课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

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3=5。

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

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

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

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

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

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

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6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2、能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挂图,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P48—练习七第1题,直接计算在书上。

二、创设情境,探讨新知。

㈠、学习例1

1、学校买了一些办公用品,师出示例1的主题图。

2、学生看图后说出钢笔有220支,铅笔260支。

3、师问: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和同桌的说一说。

5、师指名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220+260=480(支)

⑴可以是2大盒加2大盒(都是100支),得4大盒,2小盒加6小盒(都是10支)得8小盒,就是480支;

⑵可以是个百加2个百得4个百,2个十加6个十得8个十,就是480;

⑶可以是200+200=400,20+60=80,400+80=480;

⑷可以用竖式计算:220

+260

480

⑸可以是220+200+60=420+60=480;

……

㈡、学习例2

1、师出示例2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后,先估算一下,这个学校大约有多少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在书上。

3、指名上台板算竖式:433+418=851(人)

433

+418

851

4、议一议,让学生从各自的感受中,归纳一下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课堂活动:

1、P45—1题,看图填数。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再集体评讲。

2、P45—2题,生先看统计表,然后在作业本上写竖式计算。

3、P46—3题,生看懂图意,做在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第7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建立验算的意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验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进行导课。

同学们,今天蜜蜂王国的’国王要进行查账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查账的,好吗?

二、新授

1、出示图片,看图,谁能来说说这幅图?(引导学生把图说完整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

(蜜蜂王国里蜂王派他的属下小蜜蜂,去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的情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吧。

1)蜜蜂生产记录对吗?怎样检查?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2)算算试试。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交流算法:

a把573和318交换位置

b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外一个加数

你认为那种算法更方便呢?

三、游戏巩固

1、大树生病了,哪位啄木鸟医生可以为大树治病呀?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解决,教师巡视。

四、练习巩固

1、“我来逛商店”

快看,有这么多的商品,你想买什么呀?(限两件)

生提问题,全班解决

同位间提问题,互相合作解决

2、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介绍:

3、“火车提速”

出示课件:可按谁在相同时间内,计算的算式最多,最准

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你想解决的其他问题。

验算练习:

209+198298+403354+214

4、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吗?

作业设计:

完成自主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把今天所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573318891

+318验算:+573-318

891891573

第8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练习。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来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1是加法应用题,例2是减法应用题,例3是着重为说明计算结果而编排的。

做一做及练习中的1、2题是分别练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3题进行混合练习,主要是强化计算结果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题目要求先计算再根据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学生对约分的认识。第4题是应用题,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兴趣小组为内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学目标】

(一)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吃蛋糕”这个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学生熟悉的吃蛋糕这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三、边学边练,学以致用。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过生日时高兴么?那你们过生日时是怎么过的?

(生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大家看爸妈为他准备了什么礼物?

(出示挂图)

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

(出示小黑板)

[设计理念]用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师提问:1/8表示什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回答)

师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4、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按自己的意见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放手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自己解答以上问题,做完后小组交流。

三、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精心设计问题:

1、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3/8+1/8)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出: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同样适用,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求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4/8-1/8)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引出:整数减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减法同样适用,也就是求爸爸吃的再加多少等于小红吃的,小红吃的是两个数的和,爸爸吃的是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3、为什么3/8+1/8=4/8=1/2?为什么4/8-1/8=3/8?(强调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你能根据刚才做的题概括出计算方法么?(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来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练习

1、课本105页和106页的“做一做”。

2、解决问题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划的7/15,下午完成了计划的11/15,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五、布置作业。

第9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是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是将来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感受转化的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果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因而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是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运用了以旧引新、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以旧引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计算的。因而我设计了两道与此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作为教学铺垫,为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愉悦学习,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过生日分蛋糕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的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技巧,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在师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经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四)、巩固新知,课堂延伸

通过笔算等练习题的训练,检查学情,强化概念和算理,进一步掌握计算法则。特别是通过思考题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解体过程中会自觉的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通过学生填表,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小组内对成员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10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将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位第一小节课程内容,我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为3个课时,现在讲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大量的整数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熟练掌握本节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提高,更拥有良好的数感。这时在之前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为之后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A: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且引发思考,让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计算出结果。

1。激发学生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B: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C: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整数的知识来类推分数的知识,学会从解题过程中总结具有规律性的法则。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极富有探索精神,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自主探究的自主交流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应,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类比、归纳、概括等的思维习惯。

2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我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及交流,反思等学习方法,灵活的掌握本节知识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导入课题:

1、我们在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并会做一些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今天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

2、举几个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填空题,不提供答案,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答案。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激趣导入——出示书本上104页的情境图:图中两碟饼都被平均的切分了,右边是完整的,左边是吃过之后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

自主发现并从中探索数学问题,并分析一张饼被平均分成8份,把一张饼看成单位1,并由此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吃的各占。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爸爸吃了3块是一张的多少,妈妈吃了一块是一张的多少?又该如何表示出来?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呢?用算式表达出

2。探究:带着问题依据课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爸爸吃的表达式是八分之三,妈妈吃的表达式是八分之一,他们总共吃的是1/8+3/8。)

3、试一试:一共吃了多少块让学生回答?又提问一共吃了多少张饼?(运用分数的加法)

4、小组合作交流:回答出上述问题,理解整数加法的含义和分数的加法的含义。

6、引导学生明白:分数相加,分数的单位是统一的,即分母不变,只是分子间的加法的计算。

7、根据图示和教材104页中的直观图得出的4/8其实就是1/2,再通过学习约分部分知识,4/8不是最简分数,运用约分知识,我们得知1/2是4/8的最简分数。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1、通过学生对上述知识的初步了解,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并举例说明:4/7+5/7=9/7然后化成带分数。

2、通过学习以上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教材105的例题2部分的填空并分析分数减法的含义。

3、交流并梳理: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四)练习设计,内化新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基础练习和巩固练习:教材105的做一做

2。思维练习:教材108页的练习二十一的第1。2。3。4题。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教学理念。

(五)畅所欲言,梳理新知:

为了使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小组内议一议,交流刑法和收获。师生归纳: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了学习到总结再到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新知,我多作业做了分层要求,正正体现人人有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达到了我预期设定的教学效果。

第11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

(1)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3、算法优化,总结提升。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

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迁移类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

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及时总结,强化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抢答)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⑵+=+==()

⑶-=-=()

⑷-=-=()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说学习评价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第12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从1里减去一个或几个真分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的验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从1里减去一个或几个真分数的算理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10;1=12/();1=20/()

1=()/8=11/()=()/100=()/()

2、说说下列各题中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并解释分数的意义:

(1)一堆货物,已经运走5/8。

(2)在一块稻田里插秧,第一天插了全部的11/20。

(3)一批沙子,砌墙用去全部的1/4,修操场用去全部的2/5。填沙坑用去全部的1/10。

[第(1)、(2)题指名答,第(3)题同桌交流再反馈]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1、以上面2中的第一小题为例,请学生补问题,并尝试列式计算。

(1)一堆货物,已经运走5/8。——?

(2)学生补上问题,尝试列式计算。

(3)反馈思考过程。

(4)教师点拨强调:在1-5/8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把“1”看作8/8,并用圆形纸片演示算理。

(5)设问: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6)学生尝试验算,并谈谈方法。

(7)专项练习。

1-2/31-4/71-5/61-7/10

说说把“1”看作积分知己。

2、探究连减:把上面2中的第二、三题补上“求剩余”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1)学生常识列式计算。

(2)反馈方法。

第二题:1-+7/20-11/20或1-(7/20+11/20)

第三题:1―1/4―2/5―1/10或1―(1/4+2/5+1/10)

教学过程

备注

(3)质疑:为什么把第二题中的“1”看成20/20,而不把第三题中的“1”看作4/4、5/5或10/10而要看作20/20?

(4)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专项练习:先说说把“1”看作几分之几,再填空并说出结果。

(1)1―1/8―3/8=()/()―()/()―()/()=

(2)1―7/12―1/12=()/()―()/()―()/()=

(3)1―1/4―3/8=()/()―()/()―()/()=

(4)1―1/8―3/10―1/4=()/()―()/()―()/()―()/()=

4、同桌相互出题计算:要求每人出一题,最好是连减。

从所编习题中让学生感知:有些算式能减,有些算式不能减,因为所编的习题不管后面连续减去几个真分数,这些真分数的和必须小于1才能相减。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

(1)1―1/8―3/8=()。

A、1又1/9B、8/9C、1/9

(2)1―1/8―3/10―1/4=()。

A、1/4B、1/3C、1/12

2、应用训练。

(1)一根钢条长1米,截去2/5米,还剩多少米?

(2)果园里计划用一块地的2/5种桃树,1/3种梨树,剩下的种苹果树。种的苹果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讨论:为什么第一题要写单位名数,第二题则不写?

四、课堂

师生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2、在解答“1减去真分数”的有关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求未知数X:

X+4/15=11-X=5/21X-1/6=5/187/15+X=4/5

计算方法学生较易掌握。难点是部分学生尚不能清楚地明白单位“1”和分数的关系,这是分数应用题不同整数应用题的地方。

第13篇:《加减混合》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本文由用户 chener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5347.html

(0)
chenerchener
上一篇 2024年4月29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