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过去故事的怀念之情。同时,“捡起”也表明了这些故事是被鲁迅先生重新发掘和珍视的。以下是有关于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第1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清末生活画面,文笔深沉,是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之作。在生命的长河里,露曦与朝暮更替交织,在看不清前进方向的时候,拾起脚边下路边的野花,装进思想的背篓。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又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他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早”字。年少时的他,因为父亲的病而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中国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的父亲还是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咎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的父亲病程拖延,最终撒手人世间,不禁叫人潸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面对我们自己的家人,要孝顺还有关心;面对那样子的庸医,我们要能识别;面对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情,我们不能相信。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拥有火眼金睛,看清所有事物的正反两面,不要心急看病,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第2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叫《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集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咋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节;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讯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第3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书,叫《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在鲁迅先生笔下的文章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等,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而且是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叫五猖会,讲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和小伙伴一块去看戏,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但是鲁迅先生的爸爸不让他去,要让他背完书在去看戏,然而,鲁迅先生现在只能记住那首诗的前四句,当时有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的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消息,知道从古到今当然是好的,但是鲁迅先生当时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鲁迅先生一个字也听不懂,鲁迅先生过了一会去他父亲的书房找他父亲背书,鲁迅先生就一口气背完了,梦似的就背完了,他的父亲就让他和他的小伙伴去看戏了。

但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很不高兴,鲁迅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鲁迅先生到现在还诧异他的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候让鲁迅先生背书。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深感大悟,鲁迅先生当时还是很聪明,我们写作文也一样,要敢于这样不顾利害,大胆的直?G胸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害怕,现在也一样,老师让我们背英语单词,为了让我们了解外国语言,等着长大以后去外国就不用和外国人交谈那么困难了,老师让我们背古诗,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老师让我们背历史知识,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为什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当时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因为我们国家闭关锁国,学习不到外国的知识,不懂什么是洋枪大炮。当时,我们国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背古文,背古诗,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精髓。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第4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暑假里我细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经》,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阅读着作者的童年,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童年的天真烂漫,令人向往。这些文章是鲁迅先生在逐渐老去的时候写就的。人将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当初的味道,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我们应当珍惜这些回忆、珍惜自己的童年,不断地去回味,不断地去领悟,相信有一天,我也会有属于我自己的一本《朝花夕拾》,你更会有这样的一本书。

第5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第6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寒假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读书会使生活变的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读者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翻开《朝花夕拾呐喊》这本书,我被深深吸引了,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来的鲁迅,非但没有因社会的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厌恶的黑暗世界开火,他那种浓墨下的悲凉,是他深深体味后的控诉,我们不仅要学习这种精神,更应当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把那些肮脏的角落打扫干净,让我们整个社会更加美好。

《朝花夕拾呐喊》的原名是《旧事重提》,书中讲了二十三个故事,在初中和小学就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端午节》,这些都是鲁迅从记忆中搜出来的。鲁迅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有长妈妈给他买《山海经》,有隐鼠当宠物,有闰土这个朋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乙己》。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时常加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破而脏,温酒吃一点茴香豆,读过书的孔乙己愈过愈穷,好吃懒做,写的一手好字,用指甲攒了酒,在柜台上写字。从《孔乙己》可以看出鲁迅回忆当时的情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就了孔乙己这样的人。

鲁迅对家乡和家乡的每一个人都记得很清楚,与故乡的感情没有因时间而生疏,阿长被称为长妈妈,书中讲了鲁迅与长妈妈发生的一些事由开始的仇恨变成敬意,阿长去世时,作者特意写了小时候和阿长之间的一些事。

作者由社会现象来描述人间黑暗,反映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而自己又身单力薄无法抵抗,只能借用文字反映现实,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

鲁迅没有受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不迷恋纸醉金迷的生活,近墨者黑的例子也并不全都是。近墨者黑主要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下也未必能成材,一到环境中更是同流合污了,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定,品格高尚在肮脏的环境中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能显示其高风亮节,鲁迅这种近墨而不黑的精神令人敬仰,由此书可以联想现在,在近代社会又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呢?现代社会尤其需要高风亮节的精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学习近墨而不黑的精神。

第7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初读《朝花夕拾》我并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个另类的名字作为书名。也很难对这本书的内容猜想个一二。

《朝花夕拾》这本家喻户晓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之际写成的,书中记录了他童年的点点滴滴。我以一个晚辈小生的角度来评价鲁迅先生的这本巨著,如果说了以下的话或许有些不敬,也会引起大家的反驳,但是这是我心中的话,如果以如今大师们的写作水品,那些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语言,《朝花夕拾》可能比不过,但是,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鲁迅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把他的童年有声有色地讲给了我们听,正因为没有过多的文字来修饰,所以读者们会认为它是一本好书,好评如潮。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我想到了我的童年,那些年,我们都傻过、笑过、哭过、天真过。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我们最爱的游戏是捉迷藏;我们会向父母撒娇;我们会聚在一起玩弹珠;我们还会一直问为什么我现在都对我的童年充满留恋,那等我到了鲁迅先生的那个年龄,可能只会躺在摇椅上,回想起我的童年,津津乐道地对着儿孙讲,他们却满不在意。鲁迅先生一切语言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遗。一篇文章的好坏要看字里行间有没有感情流露出来,鲁迅先生把这点做到淋漓尽致,这是篇有血有肉的作品,它会读者想起自己,会联想到自身的某一点,这也是阅读的本质,是所有读者都想体验的,如果一篇文章能让人做到这一点,那这就是一篇好文章,我很佩服鲁迅。

想到这里或许我也可以解决心中的疑惑,朝花夕拾的真正含义,表面上是早上的花傍晚再去捡拾,其实一朵花从早上到傍晚,沐浴了阳光,经历了雨水的洗礼,风的吹打,它早已不是早上那朵没有故事的花朵了,这也好似人,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必须经历很多,磨练很多,使人成长,再到花甲之年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第8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无外乎是一副“横眉冷对、“冷厉严酷”的形象,他先进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无不充满着对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的辛辣讽刺之味,尽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儿时往事的追忆,其中也不乏夹杂着对很多“正义之士”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好玩一面。

在阅读《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章都有着讽刺陈西滢和徐志摩等人的话,在我看来,先生更像是与这两位文坛同胞玩了起来。例如《猫·鼠·狗》中:“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短短几句话引用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话,再加上鲁迅先生特有的幽默语气,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敢说敢言的风格做派,讽刺了他人也自嘲了自己,又勾勒出先生的好玩一面,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笑却不知从何而笑的感觉。由此,我对鲁迅先生和陈西滢、徐志摩之间的`恩怨产生了浓厚兴趣。

原来,陈西滢与鲁迅先生曾进行过一场“笔上论战”。此论战以学生运动态度发端,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方面,两人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因而引出了一场“笔墨官司”。除此之外,陈西滢也曾含沙射影的攻击鲁迅先生抄袭他人作品,在《致志摩》中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一部分写的。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鲁迅先生发表《不是信》辩驳使陈西滢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鲁迅先生在文中多次对这位和他针锋相对的进行“游戏”,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徐志摩,只是在陈西滢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对抗中被波及到的一员而已,如果不是在种。种巧合之下,以鲁迅先生和徐志摩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人际交往来说,二人根本不可能会有交集。

尽管在《朝花夕拾》中对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讽刺有很多,但这到底还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其中也处处充满着温馨与自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篇就是《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于《无常》,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鲁迅先生描述他当时看戏剧看到的有无常出现的曲目,大意是阎罗王叫无常去勾魂,这要被勾魂的人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给他看病的郎中本事不到家,原本可以救治好的病人硬生生被医死了。无常见这个可怜人的`母亲哭的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心软放了他还阳半刻。但阎罗王却将无常捆住打了四十个大板,“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看来鲁迅先生对无常还是很关心的,对于无常冤苦形象的描述更有种苦中带笑的滑稽感。这位无常如此与众不同,他心善,有人情味,与这样美好的无常相比较而言,那些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就显得虚伪而不堪入目,“人格”连“鬼格”都不如。也许无常的存在能给予鲁迅先生一些温暖安慰吧。

说完了《无常》就不能不说《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读完这一篇最深的感受就是全篇都明显留存着鲁迅先生儿时的童真童趣,一个爬树摘果子捉虫子捕鸟逃课上课做小动作的顽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到逃课的场景:“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写到读书也是饶有兴味:“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写到上课做小动作的更是让人感同身受:“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样可爱又有趣的“小先生”哪能让人想到是由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鲁迅先生描绘出来的呢?

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通过《朝花夕拾》,我认识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心还是充满欢乐甚至可爱的鲁迅先生。或许不只在《朝花夕拾》中,只要我们细心品味,在先生的其他文章中的细节处应该也能窥探出先生的玩乐内心。

第9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点一盏灯,沏一杯茶,传一缕书香。

——题记

初识鲁迅,是在三年前,因读到他的名,便跑去问妈妈:“这个人是谁?”“他是大文豪,以后你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自然也就知道他了。”妈妈答,见她无心搭理,我便作罢,不再问了。初读他的书,是在两年后了。那书,就是哥哥寄于我的生日礼物——《朝花夕拾》。

初读,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说到活无常那段,那模样可着实把我逗乐了。而《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等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记叙或提及。《狗·猫·鼠》写了他仇猫的原因,同时还有对“正人君子”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阿长与山海经》则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再如《五猖会》写出孩子在父亲毫无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不再有蝴蝶环绕,野花遍地,追逐嬉戏的场景,反之是成堆的作业等待我们完成、芜杂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牢记。精力耗费,难以放松身心尽兴玩耍,常使我颦眉蹙頞,心颜难开。欣赏鲁迅笔下的童年,五彩缤纷,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我仿佛也拾起了逝去的.童年的一个个片断,捧读着这样的经典,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收获,对儿时的回忆。

品读经典,品味《朝花夕拾》的韵味,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10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8.《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本文由用户 chener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5460.html

(0)
chenerchener
上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