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详细(6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有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详细(6篇)

第1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第2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第4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5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具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投影: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第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本文由用户 liing, liing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2066.html

(0)
liing, liingliing, liing
上一篇 2024年1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