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是指针对一年级上学期的一堂关于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等,以及对该课程的讲述和理解。以下是有关于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位于本书的34页至38页,《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也为后面《分类与整理》和《认识图形》(二)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中认识的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几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让学生自己触摸图形、搭建图形等形式来感受图形的特征,以达到让学生初步养成归纳、自主探索的意识。通过对同种图形的分组实践,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在此次之前,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和认识本节课所要讲的四种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通过触摸实物了解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辨识四种立体图形。达到熟练辨识生活中的四种立体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辨识四种图形,能对同种图形进行分类,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自的特点。
(3)情感目标:初步感受简单立体图形的魅力,养成独立思考、共同探索的意识,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讨学习的过程,期间要求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以及学会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了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
(3)辨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难点: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特征中对学生的引导,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辨识,对圆柱和球的辨识。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根据本课时教授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不会有具体的想法,我就会准备丰富的教学教具来具体化我的讲课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触摸体会、共同探讨摸索的过程来学习本节内容。
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特点,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在知识发现和探讨上会有困难,所以会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让他们在我的带领下学习。课堂的生动也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为了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我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开始本堂课。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对一次问题就得一个奖章,累积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一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需要用这种制度来调动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回顾复习,创设情境:
为了使教学的过程顺利有序地进行,也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学习,我会先与学生通过做小游戏“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来回顾学生关于“位置”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这个知识的复习,奠定他们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知识上的基础。
3.新课讲解:
(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喜洋洋,拿出本堂课所要用的教具。
(2)先让学生感受教具,然后引导学生对教具进行分类,目的是了解他们自己对四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方便对接下来的教学。
(3)通过观察分好类的每一组,通过提“同学们看到这每一类的东西大致样子都一样,如果将他们的花外衣(包装图案)脱掉,大家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字,这样就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
(4)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标准教具图案,引导学生朗读,指认,加深对图形名字的印象。
(5)让学生选择自己手中最喜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字,再次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称。
(6)通过学生分组触摸手中的教具来感知图形的样子,特点,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出来,已达到让学生学会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目的,特别将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与圆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能轻易区分这四种图形的目的。
(7)再次与学生一起做游戏,通过学生描述摸到的袋子里的实物的样子,让下面的学生说出实物的名称,加深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4、巩固练习:
通过“数一数”、“连一连”、“搭一搭”三个活动的练习,对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很大帮助。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达到让学生熟练应用的目的。
5.课时小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邀请同学与我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向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四个好朋友啊?”“这四个好朋友我们都怎么去介绍它们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大声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6.评一评:
对于课前的分组,要给他们评出回答次数最多的小组,激励他们以后也要积极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直接展示本节课知识重点的工具,又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不能把板书安排地过于拥挤,所以我就将板书分为三个版块。
认识图形(一)
基础知识:贴图副版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第2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师生涂色比赛。通过比赛来导入新课,一方面以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图形有大小的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体验,认识新知
1、感知面积概念主要让学生从分门别类,对照比较中认识平面图形有大有小,为平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
(1)看图找朋友(动手操作一);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动手操作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归纳概括,板书
课题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每个同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实践应用,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
2、拓展性练习
(1)画图活动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用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整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选用正确的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和最优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课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组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第3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第4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第5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
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
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即可。)
第6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学生分析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说课综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7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说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说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三棱柱,问:看见过这种形状吗?猜猜它的名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每人轻轻的拿一个长方体,举起来看一看,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你在它的面上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图形?
2、大家都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其他物体的面上找到别的图形呢?把你找到的图形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小组交流)
3、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老师要当记者采访几位同学。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也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
生4: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5: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课前已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先让学生在“体”上找熟悉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
4、刚才大家从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边说边从教具上撕下贴在面上的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三角形)
(二)进一步认识。
1、你能想办法让物体面上的这些图形跑到纸上吗?想想怎么办。
生1:把物体按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出来。
生2:在物体的面上涂上颜料或印油,印在纸上。
生3:可以剪下来。
生4:把物体按在纸上,把纸沿着图形的边折起来,就可以折出上面的图形。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要求小组合作,每种图形至少要有三个,请组长先分好工,谁做什么,谁做什么,再动手做。比一比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哪组合作的最好。”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活动呢?在活动之前,给学生提出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老师的要求和意图。〕
2、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图形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跑下来。我又要采访几个小朋友了。
3、互相欣赏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再把纸上的图形分类,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的作品完成得真好。老师有个请求,每个小组能不能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送给我,留作纪念。
4、玩“帮图形找家”的游戏。
出示的图形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在黑板上划分每种图形的家,请学生“帮图形找家”。
5、老师看长方形和正方形,觉得它们很像,都差不多,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6、同学们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小组里互相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形的样子,用手在空中画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实践应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回想一下,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图形,同学们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的图形。
3、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4、拼图形活动。
第8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说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
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第9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0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平平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习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第11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8页例题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如图所示)。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教师注明这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估计学生没有新的分法了。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点评:在学习本节课的分类之前,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分类方法进行复习,通过这种复习方式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这样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有利于启动学生的认知经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让学生意识到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让学生意识到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学生:两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学生:可以。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用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用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原来的分类要求和现在的分类要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
二是采用猜想、验证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三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感受感受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四是让学生经历分类的全过程,并通过操作与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分两次,每次符合其中的一个条件,两次分类后就符合题中的全部条件了,这样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让学生意识到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学生举例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重庆市江津区路平)
分类
(教学片断)
在黑板上出示例1图。
教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运用这些知识,把下面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能。
教师:好,你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和黑板上一样的图形,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分得又快又好,开始吧。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甲:我们是按形状来分的,分成了两类(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学生乙:我们是按颜色来分的,也分成了两类(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在这样的基础上,你们能再分吗?
学生:还能分。
教师:你准备怎样分呢?
学生:我们准备再把这两堆图形按颜色来分。
学生:我们准备再把这两堆图形按形状来分。
教师:好!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再分一分看。
学生在刚才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分,教师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都分好了吗?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
教师:看一看你们桌上的每小堆图形,都是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吗?
学生:是!
教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甲:我是先按颜色来分的,分成了两类;然后我再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分成了一组,就使每组的图形都变成了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
教师:其他的同学呢?你们的分法是和他一样的吗?
学生乙: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先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分在了一起;然后又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了一起,但是我们小组分的结果却和他们的一样,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
教师:从他们的分法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甲:我知道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学生乙:但是他们都要先按其中的一个条件分,在分好的基础上后再按第2个条件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一看书第46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
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教师:你还能怎样分?
学生:我能直接把红色的小圆放到一起,白色的小圆放到一起,红色的三角形放到一起,白色的三角形放到一起吗?
教师:当然可以。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法了,我们就用同学们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学生:好!教师拿出一大堆颜色不同的男女皮鞋和几个货架。
教师:这是一个皮鞋店刚进的一些货,你能把它分类摆放在货架上吗?
学生:可以。
教师:想想怎样摆放好?
学生:把颜色相同的男鞋放到一起,把颜色相同的女鞋放到一起。
教师:好,以小组为单位到货架前来分分看,哪个小组摆放的皮鞋最美观,老师就到哪个店去买皮鞋。
学生分组活动,分好后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让做得好的学生介绍分鞋的方法。然后接着做下一个活动。
[简评:该课例充分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分类方法,突出一个分字,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老师巧妙地在学生第1次分类的基础上,用你还能再分吗的话语,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转入新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观察分好后的小圆,让学生体会这次分类是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了一起。这样不先给学生深奥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做起来再说,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新的概念,是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还通过你是怎样分的的提问,让学生总结分类方法,再将这种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及时体会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掌握水平。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和活动为基本方式展开探究,也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本案例由吴荣容提供)
课题二认识图形(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3页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第二单元的主题图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承认学生对这些图形有认知基础,强调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展开新的学习。]
二、教学例1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教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教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教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教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教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教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教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教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多媒体课件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教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教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教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教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点评: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采用了实物引入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感受长(正)方体与长(正)方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教学起点,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分析时一是注意把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结合到一块进行,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来获得清晰的表象;二是注意把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两个图形的认识。感受长(正)方体与长(正)方形的联系是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采用了看、说、印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它们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另外整个过程都定位在初步感知这个范围内,既不突破教学要求,又力求概念的准确性,对学生一些错误用语进行及时更正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第12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设计内容】
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图形》(P36-37),
【设计理念】
《认识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平面图形,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3、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活动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模型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教具,;
学生:长方体、圆柱体、球、正方体、三棱柱、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具,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教室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活动三:生活中的新朋友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先让学生从教室里找出我们刚认识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找日常生活中找。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的。
师:正确的说法是教室门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窗户是长方形的
生: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我家吃饭的桌子是圆形的
生:我家的桌子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老师衣服上的纽扣是圆形的。
生:我家钟表的面是圆形的?
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活动四:介绍朋友。
1、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朋友,怎么把朋友介绍给大家呢?给我一个机会,我先介绍吧!
师:大家好!今天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它长得长长的,平平的,它不像长方体,它是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它是谁呢?(生:长方形)
师:谁会象我这样介绍自己的朋友呢?想试试吗?先在小组内介绍吧!(小组交流)
汇报:谁先来介绍你的朋友?(学生介绍)
师:大家介绍得多好啊!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你的朋友?
活动五:新朋友组合
为了把学过的知识讲行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用图形拼组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回顾。
我呈现出一幅漂亮的图形组合图,说:看看这幅画像什么?你能用我们学具盒里的图形拼出新的图画吗?请各组设计拼图方案,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拼图,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图形。
活动六、课外延伸
师:回家找一找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并把这些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
第13篇: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6—7页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
补砖块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x第x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补一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再加一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三、独立完成练习x第x题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x第x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x第x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1)学生想象。这个卡片要做成正方体。数字4对着自己,1要往左边折,2要往右边折,3要往哪边折?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一个数字在4的后面。
(3)观察。先提问,4的对面是?(3,师引导:和4隔着一个数字)3的对面是4,和3隔着一个数字。那1的对面是几?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本文由用户 chener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