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 关于传染病预防知识科普

传染病,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话题,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是防范和控制其传播的关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看似陌生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深入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为自己和周围的人筑起健康的防线。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 关于传染病预防知识科普

第1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传染病的基本特点

.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或者寄生虫等。如霍乱的病原体为霍乱弧菌,症疾的病原体为症原虫。能够发现病原体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治。因此,特异性的病原体检查对传染病的确诊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传染性

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也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但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不一,如鼠疫、霍乱传染性强,称为烈性传染病。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长短不一。各种传染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传染性大小也不同。一般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发病早期和极期传染性最强,恢复期传染性逐渐减小。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季节性

季节性由于受气温、湿度、雨水等环境因素影响,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升高的现象,如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节多见,而肠道传染病以夏秋季节多见。

.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第2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等;

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第3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传染病的分类

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有许多,根据常见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主要可划分为五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

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由空气飞沫经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等。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时候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以及慢性病患者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2)消化道传染病

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痴疾和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是病从口入的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携带者体外,经过生活接触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进入体内而被感染。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伤寒、霍乱、各种肠道病毒感染,以及如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等肠道寄生虫,还有甲肝和戊肝也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3)接触传染病

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不洁性接触(包括同性恋、多个性伴侣的异性恋及商业性行为)可传播 HIV、HBV、HCV、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等。

(4)虫媒传染病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人虱、鼠蚤、白岭、硬婢和恙蛾等,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可分别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根据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往往有严格的季节性,有些病例还与感染者的职业及地区相关。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不同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不尽相同的。虫媒传染病主要包括由蚊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蚤传播的鼠疫,恙螨传播的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和白蛉传播的黑热病。

(5)血液、体液传播疾病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第4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传染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防止疾病的传播。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内容,包括护理原则、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护理原则

严格执行隔离措施: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遵循消毒规范:对患者接触的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遵医嘱治疗:严格遵守医生的诊疗计划,按时给药,确保治疗效果。

营养与康复: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病情状况,提供合理的饮食和康复建议。

二、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定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注意并发症: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记录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三、心理护理

沟通与安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担忧,给予安慰和支持。

解释与教育: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

增强信心: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家属支持: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共同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四、生活护理

环境卫生:保持病房整洁、安静、舒适,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休息与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疲劳和过度运动。

个人卫生: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洗脸、漱口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医生的建议,提供合适的饮食搭配,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营养。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五、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

自我管理技巧:教会患者自我管理技巧,如正确使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保持个人卫生等。

疫苗接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指导患者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免疫力。

定期复查:提醒患者按时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第5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常见的传染病多以呼吸道传染为主,因此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更多的是针对呼吸道传染病[2-3]。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持环境清洁、通风

保持家庭和工作环境清洁,通风良好。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更换、清洗和干燥衣服和床上用品。保证每天一定时间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提高个人免疫力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疫苗可有效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水痘等),应按程序积极接种相应的疫苗。

(3)加强锻炼,作息规律

健康的行为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在生活中提倡健康的行为,不吸烟,不酗酒,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锻炼等。

(4)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饭前如厕后、外出归来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人们应及时洗手,避免病原体因手接触口、鼻、眼等而进入人体,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5)佩戴口罩,做好呼吸道礼仪

在医院、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咳用纸巾或手肘等遮住口鼻。

(6)尽早寻求医疗救助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阶段,有许多流感样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第6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

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

的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

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

艾滋病

1、主要表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要经2-10年左右可发展成艾滋病,主要有5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实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综合症: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4)继发肿瘤:(5)并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传播途径:经性接触传播或体液传播(输血、不安全注射等)、母婴传播。

3、预防方法:洁身自爱,不发生不洁性行为;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第7篇: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病毒性肝炎和痢疾

1、种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亦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 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增强对婴儿的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痢疾

1、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轻型可不发热或低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为粘液脓血便。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3、预防方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希望通过今天的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科普,大家对传染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健康与安全。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共同抵御病毒的侵害。

本文由用户 jining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3464.html

(0)
jiningjining
上一篇 2024年1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