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吧。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第1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第2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抗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机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第3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第4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第5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口的部位在,腕横纹还前面一点。诊脉的部位是在这个地方。这个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就称为关。摸的时候,这个地方高出来一点,指头从这个地方滑下来。高的这地方,我们把它称为关。就是一个关口。前面就是寸,后面就是尺。裡面又分为浮、中、沉。每一个部位,看它轻轻的,和中等度的用力,重度的用力。三候,这样又形成了一个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九候和我们第一个诊脉法,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名称都叫做三部九候,但是这个是寸口的三部九候,那一个是全身的三部九候。都叫做三部九候。所以问,我们人上有几个三部九候?那应该是有两个三部九候。一个遍诊法的三部九候,一个寸口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难经》的第二难。第二难就讲到了,它说“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为什么叫做尺、寸?就是从关这个地方,中间有一个高的地方。这个最高的地方把它称为关。关,往肘关节这个地方来,往后来,这一带把它分成十等分,分成一尺。相当大约是一尺。从关哦,不是从尺开始,从关最高这个地方,高骨,最高的这个地方开始,往后倒肘横纹的地方是一尺。那么从关,到前面,到鱼际,我不是讲的腕横纹,鱼际应该在腕横纹的前面一点。这是腕横纹,鱼际还应该在前面一点点,这个边缘。这个大拇指就像一个鱼的肚子,鱼的肚子这个边缘,大约是一寸,或者说是九分。要讲大数就是一寸。所以把前面的叫做寸,寸是什么意思呢?从关到鱼际这个地方是一寸。什么叫做尺?是讲从关到肘横纹是一尺。我们是不是都要从这个地方,一直诊到这个地方,脉搏也没跳那么长。我们诊脉也不诊那么长。只诊多少呢?尺是指的什么东西?应得尺内一寸,尺脉,我们诊尺脉是诊多少?这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长的地方,那么从关到鱼际是一寸,我们是取的多少?取它的九分。所以前后,从寸、关、尺,应该取脉取多长的部位,一寸九分,这个一寸九分,不是用皮尺,或者角尺可以量得到的,它是同身寸。大约这就是一尺。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前面大约是一寸,一寸裡面取它的九分。这样一个大约数。所以从鱼际到尺侧是一尺一寸。我们前面取九分,后面取一寸。这样加起来,诊脉的部位是一寸九分。以关为界,因此叫做寸关尺。它的部位在这个地方。

第6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分候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像,《医桉》裡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差别,按照周学霆《三指禅》上面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寒证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必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桉的时候,你非要写一个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相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解释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病变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碰到的,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鬱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肝鬱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第7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第8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脉象的取舍(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象的取舍是指从脉和症的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和何时取脉或何时取症。这说明脉象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只能把脉象当作一个方面的信息为诊断作参考,要全面运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脉症顺逆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对应、不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顺逆是指疾病顺利进展与否,邪气与正气的关系),如:

脉症相应——脉与症候相一致:表证见浮脉,热证见数脉为顺。

脉症不相应——脉和症候不一致,如表证见沉脉,热证见迟脉为逆。

脉症相应——暴病、新病见浮、洪、数、实为顺,说明正气充实能抗邪。久病、旧病见沉、微、细、弱为顺,说明邪衰正复有望。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②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如: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症假脉真——舍症从脉,即不考虑症状的意义,而考虑脉象的意义。如:症见四肢冷,大便闭,腹痛腹胀,脉滑数——症假(似为寒盛证候),舍症;脉滑数为脉真,是里热壅盛的表现,这时要取脉。

第9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 。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第10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科普

【1】在阳性脉中抓寸关的太过。在阳性脉,即浮.洪.浊 芤 濡 散 革 数 滑 动 促 疾 实 紧 长 击 风等脉中,应重点在寸关二脉上寻找突出的脉晕点,凡明显强于或弱于整条脉管的脉晕点均视病脉所在。这是因为阳性脉多为阳气外越性病变的脉象。头面 颈胸 上腹部皆为人体生命器官,当人体生命器官疾病出现了阳性脉,多为严重状态。例如:双寸脉浮,寸顶端额 颞 枕区出现膨大如黄豆的脉晕点,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疼或头部疾患出现了发热。此时尺部脉象虽然相对为沉,但可作为次要脉象弃之,这是因为寸关脉的浮起相对的情况下尺沉。有时病人的尺脉及关脉沉细而寸脉独浮可诊断为胃肠型感冒,这是因为关尺脉的沉细脉素明显。

例如:病人脉浊,左寸脉沉,右关脉沉及右尺沉细,诊断为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前兆,性功能减退,右下肢功能减弱,麻木症状等。在此脉象中,脂肪肝及性功能减退可次求之而直取冠心病 高血脂及脑中风前兆为要。

【2】在阴性脉中抓关尺之过。 在阴性脉中应重点关注尺脉及关脉的太过。这是因为关 尺二部为脉之胃气,为脉之根。阴性脉多住人体机能低下,在各个器官功能不足的病变中再没有脉根,没了胃气,多预示疾病的风险。在阴性脉中脉晕点的无力 太沉 太弱 太虚 太细等皆为病患所在。

【3】多枚脉晕点共振求其大。许多脉晕点同时存在时,应注意较大的脉晕点,而舍弃体积较小的脉晕点。例如病人的双关脉中都有脉晕点,右关的脉晕点为为大,应检查肝胆胰病患;若左关的脉晕点为大,应检查脾脏的大小,胃部占位性病变,颈淋巴结。若出现贫血症状还应检查血小板,排除因脾功能亢进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4】多枚脉晕点挑其强。在众多的脉晕点中,应抓最有力的脉晕点。在许多情况下,脉晕点最有力处为病变处。例如:双关脉晕点脉力强于整体脉象,同时左尺处出现一枚强于脉象的脉晕点,如果左关脉晕点最有力应检查尿酸,排除痛风疾病,并可根据左关脉晕点的脉力,大小来辨别痛风疾病的轻重。若左关脉晕点减弱,则痛风疾病的病情在减轻;若左关脉晕点不明显,则提示痛风并痊愈。若右关脉晕点脉力强,则重点检查肝胆,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如重症炎症 占位 肝硬化等。若左尺脉晕点力最强,应重点检查尿糖 血糖,排除糖尿病。也可根据左尺脉脉晕点的脉力来判断糖尿病的轻重,如左尺脉脉晕点增强,则糖尿病较重;若左尺脉脉晕点脉力减退,甚至同于整条脉管脉力,则可认为糖尿病病情得以控制。在浊脉上或细数,滑数脉上寻左尺脉晕点对糖尿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5】抓无脉。脉力最弱甚至无脉的脉晕点往往时疾病之所在。例如:左寸脉晕点的明显减弱,应检查左耳的听力或CT检查脑部排除左脑的缺血 脑组织的软化等。左寸脉晕点无脉尚应检查心脏,排除心脏疾病,例如心脏的传导阻滞性疾病,心包炎,心肌缺血,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6】抓独异。脉的独异多出见病处。例如:寸关脉基本正常而尺脉独细应重点检查胃肠 妇科及下肢关节疾病,特别见于右尺脉。但凡右尺脉细弱者,多有肠道疾病 月经淤滞量少,若时妊娠女性多有流产 早产的可能,女性40岁以上往往见下肢骨关节酸软以及手术切除了子宫 卵巢或便秘或慢性结肠炎等。但凡左尺脉独强者多见泌尿 生殖系统疾病。若脉象中尺关二脉正常,寸脉独粗 独细,应重点检查心肺 五官 脑部疾病。若寸尺二脉正常而关脉独异,应重点检查肝 脾 胆 胃等疾病。过沉过弱则应排除手触摘除了某器官,特别是实质性器官。若右关脉的脉力强,应排除结石 占位 硬化等疾病。

【7】多枚脉晕点共振。多枚脉晕点同时出现,常常提示某种病变,如上述的扁桃腺炎,淋巴结炎 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其脉晕点的显现常有一定规则,抓住这一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对疾病的诊断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脉诊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掌握中医脉诊的基础知识,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用户 chener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258.html

(0)
chenerchener
上一篇 2023年12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