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必看护士基础护理知识(10篇)

基本护理技能基础是医疗保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护士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掌握护理技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技能不仅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照顾患者,还能够提高您的职业素养和自信心。

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必看护士基础护理知识(10篇)

第1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是护士自身专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基础护理是病人最基本生理、心理需要,是对病人系统、全方位护理的基础和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诊疗效果,与病人的舒适、安全、预后密切相关。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护士根据护理理论,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变化,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及早康复,让患者从我们专业的态度和技术上更加认可我们的工作。

1.用专业护理技能处理问题 在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望、闻、问、听、查”等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观察病情,从病人的精神状态、表情、、引流物、排泄物、进食、排泄、睡眠、创面等情况,善于发现异常病情变化,对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要认真分析。例如:谈话中患者出现近事记忆力减退,皮肤异样感,行为反常等,要给与重视。疑有精神状态改变者,要了解情绪状态、思维过程、智能、能力、自知力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肝硬化患者出现表情、情绪、行为异常等新症状,可能是早期肝性脑病的表现。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发现病人痰液增多,口腔分泌物不能及时咽下时,大脑要迅速反应病人存在窒息的危险而及时处理。对于这类吞咽困难或老年患者要求做好饮食指导:要求病人进食进水时抬高床头;进食糊状饮食放慢速度;喂食从健侧放入等提前告知并有效实施大大降低窒息事件的发生率。就洗脚这一简单的操作而言,首先要测水温,做洗脚前的检查工作,洗的时间要适宜,加之专业的手法按摩,观察皮肤颜色和及早发现糖尿病足(没有感觉:穿狭小的鞋子引起足部皮肤的撕裂不能及时发现,直到溃疡并发感染家属才察觉;没有温度觉:家属用热水洗脚烫伤足部皮肤引起溃疡;没有知觉:嵌甲引起无痛性溃疡;皮肤干燥和压力大的区域容易引起溃疡)。在做晨间护理时,如发现病人的两条腿温度不一样,护士就应怀疑有血栓的可能,给予及时治疗。在做晚间护理时,对平时鼾声特别大的患者突然鼾声消失时,要警惕窒息的危险。总之,通过一次次晨间清扫,整理床铺,了解患者的睡眠,晨间服药,进食等情况;通过对患者一次次的口腔护理,了解患者口腔情况,也刺激患者的食欲;通过对患者的一次次协助喂饭,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并能发现饮食中的不当,及时做好宣教,解决患者的不便;通过一次次为患者接取大小便,冲洗会阴,不但改善患者的个人卫生,而且也观察到患者排泄物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送检;通过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用专业的技能开展基础护理

2.1 皮肤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出汗或大小便失禁,患者会经常出现会湿疹,家属的抹洗往往是擦洗后涂爽身粉,也未观察会皮肤。护士在床上擦浴、会阴抹洗、更衣时要及时处理排泄物,皮肤皱褶处衬垫清洁干燥软布,有效预防和控制湿疹的发生。对于有压疮风险的患者于骨隆突处贴透明膜,协助患者卧气垫床,提供翻身枕;带入压疮患者,对创面进行清创换药,使用溃疡贴,并持续动态地评估进展情况。

2.2 翻身、拍背注意点:为躯体肢体移动障碍患者的翻身,有效地避免压疮的发生/发展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翻身时,不同的病人要使用不同的方法:颈椎骨折的头不能动,而腰椎骨折的病人头可移动,但要采取轴线翻身法。为全麻术后患者翻身扣背时,用手护在伤口两旁,防止伤口疼痛,并观察引流液和伤口,细致交接班,还要经常和患者聊天,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拍背的手型要像弹钢琴一样把肺泡里的空气弹出来,不能以碗状。

2.3 护理: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及科学的证据对病人做好护理,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指引,使护理落到实处。目前更换频率是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卧位的选择有水平仰卧位、半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持续转动等等。以半卧位为例:护士要掌握适应症(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机械通气、颅内高压、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头面部手术后的病人)和禁忌症(低心脏指数、低血压、外伤性脑损害、俯卧位、医嘱规定的特殊情况),将上半身抬高30―45°,同时将枕头放于膝关节下使腿屈曲,或两腿原样伸展,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抬高角度的测量及记录等一系列措施。

3.小结 护士在操作中以亲切的问候,体贴的行动对待病人,让职业关爱之心溢于言表,从很大程度上了护患关系,降低了护患关系紧张的可能性,达到了患者满意,使护理服务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使医生满意。在实施基础护理中,通过细致的生活护理操作而做到细致地观察生命体征,护士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患者的细微变化(生理、心理),可以发现患者家属和医生没有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向医生传达病人的需求,为医生采取治疗措施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使护士成为了医生的眼睛。

第2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其核心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将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素质,非常适用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本文中所提到的心理练习、标准化病人以及操作流程图片法都很好地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理念,不论是心理学练习,还是标准化病人、操作流程图片法都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激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1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心理练习的实验研究

心理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根据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顺序、方法和时间,作系统的回忆,即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

对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心理练习的实验主要采用的是“教学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某校护理专业14级的本科学生134人进行随机分组,从中任意抽取68人作为实验组,并将剩下的66人归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基本都保持在18岁左右,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男生分别为五人和四人,女生分别为六十三人和六十二人。实验主要是刘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常用技术》一课中的“铺无菌盘”。对于该实验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客观题理论评价试卷,该试卷涉及无菌盘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和其他事项等等,一共23道选择题,答对一题得一分,总共23分,对于铺无菌盘的操作考核主要参照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考试的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对照组按照常规的老师讲授―学生操作―老师纠正指导―学生操作―试卷测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安排;实验组要求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中加入心理练习,即老师讲授―学生心理练习―学生操作―老师纠正指导―心理练习―学生操作―试卷测试。心理练习环节老师讲授心理练习的目的、方法以及任务,并安排一定的心理练习作业,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冥想,是身体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对刚刚学习的操作技能进行暗示性的表达,促进学生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每次心理练习的时间要保持在15分钟左右。实验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为19.37左右,操作考核成绩为84.20左右;对照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为18.03左右,操作考核成绩为81.25左右。该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理论测试中还是在操作考核中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劣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

根据实验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实验期间,对照组对于基础护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如实验组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组技能操作环节之前的心理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两者之间的差距。心理练习教学环节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设计,能够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基础护理的操作技能,等到了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在心理练习环节中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到具体操作中,这样学生对于抽象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且他们会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解决,从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2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标准化病人的实验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文社会观念的改变,多年来延续的从病人身上学习医疗护理知识的医学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临床见习对象问题成为见习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标准化病人是通过对正常人或者病人训练(主要来源于本校教师、本专业学生、志愿者等),使他们能够逼真地复制和再现临床真实情况。模拟情景教学其实很早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已经得到过应用,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采用的是高仿真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是对高仿真病人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发展,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的使用突破了高仿真病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

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中的实验研究选取的是某专科学校13级护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将任意选取的95名同学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剩下的学生为实验组,两个组的学生年龄基本保持在21岁左右,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男生都是六人,女生分别是四十二人和四十一人,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参照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分别为75.29和74.87,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根据相关的实验资料显示,实验组85.8%的学生认为标准化病人有利于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实验组75.3%的学生反映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相关数据显示,在标准化病人基础护理操作的过程当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礼仪、病人病情评估以及人文沟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标准化病人情景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得护理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好的提高。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临床操作的平台,对于解决当前难实习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操作流程图片法的实验研究

图片是一种教学媒体。加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可通过提供编码表象而用于指导学习,并认为在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图片往往描绘出操作的顺序及操作所包含的动作,可以为要记住的操作步骤顺序的呈现提供一个有效的媒介。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操作流程图片法的实验研究采用“教学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某专科学校14级学生进行研究,将录取学生随机分成4个班,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五班和六班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五班总人数为69人,平均年龄在17.8左右,其中女生58人,男生8人;实验组六班总人数为60人,平均年龄在17.9左右,女生50人,男生10人。实验组六班和对照组五班的老师选用的是相同的专业老师,实验项目也是刘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常用技术》中的铺无菌盘。对于该实验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客观题理论评价试卷,该试卷涉及无菌盘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和有关事项等,一共23道选择题,答对一题得一分,总分二十三分,该实验研究考核的标准与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及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考核标准相同,分制采用的同样是百分制。首先制作操作流程图片(用相机将操作流程标准拍成照片按顺序打印),然后把打印出来的照片贴在实验组六班实验室的教室黑板或者墙上。对照组五班按照常规的老师授课―学生练习―老师纠正指导―学生练习―理论测试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活动;实验组六班按照操作流程图授课模式进行实验活动,即老师授课―操作流程图展示―学生练习―理论测试。实验结果:对照组五班的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18.2,操作考核成绩为81.24;实验组六班的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18.9,操作考核平均成绩为88.34。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铺无菌盘操作技能训练中的理论测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操作流程图片作为基础护理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对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操作流程图片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操作流程图片形象直观,能够用具象化的手段将基础护理操作流程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或者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便捷的方式。通过对操作流程图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操作流程图片法在护理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操作流程图片凭借着价格低廉、可反复使用以及简单易操作等优势,逐渐成为现今培养专业化实用性高素质基础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为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4 小结

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结合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病人各方面需求和疾病治疗与康复需要的护理,其内容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

心理练习、标准化病人以及操作流程图片法等方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中的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效果,使得基础护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些方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以及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护理工作在现今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护理的支持和鼓励,相关学者也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提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效果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第3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其核心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1],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将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彻底的改变了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2-3],培养了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素质,非常适用于基础医学的教育。

因此,笔者基于此,设计了一份适用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的PBL操作模型,用于《基础护理学》操作技能教学实验研究,发现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主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2008级高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180名,年龄18~21岁,平均18.4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名。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综合测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对照组仍为传统授课法。全部课时结束后,全部学生参加统一的基础护理操作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以检测学习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学生的考试及考核成绩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选择χ2检验,P

2 结果

从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两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基础护理学》是医学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即对各专科及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4],因此,熟练掌握其中的基础护理操作是成为合格护士的必须技能。但由于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护理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患者的表现与需求几乎无概念,因此采用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学生较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

笔者采用PBL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型将实际护理问题、自主学习、导师辅导小组学习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两方面看,采用PBL教学法的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该教学模式中,首先,护理问题设计源自真实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求,让护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提出了研究和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的主动性、可行性。其次,以实际的护理操作问题为起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和技能,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周密的思考后,在临床实践中能真正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上[5-6]。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该方法可增强师生、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讨论与分析,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因此,笔者采用PBL,使参与实验研究的护理学生者获得了较有广度和深度的护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的技能,培养了高级的护理思维技能,使护理学生从学习中掌握了基础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期临床护理学习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

第4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学家(DanielLStufflebeam)等[2-5]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CIPP评价模型。斯塔佛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nottoprovebuttoim-prove)。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1.1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评估问题、需求以及机会[6],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研究者通过系统述评、调查、文献评阅与德尔菲法等被评价内容的背景状况,分析被评价内容现存问题和障碍,确定方案目标与方案实际之间的差距。1.2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评估方案目标实现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本质上属于可行性评价。为了识别不同方案的优劣,需要可能的人力、物力、成本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等。1.3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目的在于下一阶段的改进与调整,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研究者在过程评价的环节中应与具体参与人员交流反馈,了解方案实施现状及潜在问题,对修正方案提供有效信息。1.4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评价方案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7]。研究者可搜集与方案相关的人员对结果的评价,并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实施方案的成果,决定是否继续沿用、修正或更改。值得一提的是,在CIPP评价模型中,背景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投入、过程、成果评价则是在背景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CIPP评价模型属于方案评价,适用于高校课程评价[8]。

2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9]。根据CIPP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实施的实际需要,以及4种评价环节在《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中的位置与意义。本课题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为前提,将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以课程实现程度和反思教学为核心,将实际教学成果作为关键,构建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框架(图1)。在本研究中,CIPP评价模型贯穿始终,不仅对教学绩效结果进行考评,也客观分析了教学开展的背景、投入及教学环节,以“制订目标-组织决策-实施决策-重复(修改)决策”的模式[10,11]不断循环评价,提高《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指标

《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1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在背景评价过程中分析了护理学“三基”学习要求,了解当前医疗护理环境下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评价实践教学需求,评判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是评价模型构建的前提。(1)宏观层面-岗位需求:以《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终末目标—护理岗位需求作为教育实施的前提,暨将质量管理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文献研究、师生访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法来分析现存《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及进展的优缺点,评价引入CIPP评价模式是否可以弥补和改进现存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同时保障本课程的开展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契合。(2)微观层面-目标合理:客观分析《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结合院校授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综合评判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12]。基于背景评价的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分别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综合判断,形成阶段性评价结果。3.2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投入评价指标在评价模型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本研究在前期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所需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性评价。包括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学生准备5个二级指标。(1)教学设备:评价实验实训中心现有设备及仪器使用及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网络教学资源:相对应的包括多媒体教室配比、教室网络覆盖程度、网络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网络课程平台开放情况、常用数据库开通情况、多媒体硬软件管理水平。(3)教学基地:通过访谈教学参与者同时结合临床护理专家意见评价校内外教学实(见)习基地情况,评价其是否可以提供充足且有效的实(见)习条件。(4)师资力量:了解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师生比例情况,评价是否具有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办、教研室、课程小组相关负责人等)的访谈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的教师应具备何种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等;通过教师访谈、教学实际走访,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教师的能力现状。(5)学生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课程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态度、对相关基础操作设备及仪器的熟悉程度、评价其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3.3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模型中的核心内容,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作为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学实现程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情况、教学反思情况5个二级指标。(1)教学实现程度:通过课程中走访、随即听课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教学实际运行情况,总结影响课程运行的环节。(2)教学形式:《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传统授课(教师演示-学生回示)、翻转课堂(学生自学后演示-师生点评)两种,评价师生双方对两种授课形式的接受及掌握程度。(3)教学方法:评价情景模拟教学、综合设计性试验、护理新进展讲座等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归属感等核心素养,同时培养教师的综合带教能力。(4)教学考核情况: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也包括师生双方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5)教学反思情况:评价课后反思是否紧扣实践教学本身,有无采取多样化的反思形式,教师有无综合了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的意见建议,同时评价师生在反思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3.4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成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也是评价模型的关键环节。评价教学效果,过去,传统实践教学评价通常采取单项考核,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结果片面等问题,导致CIPP评价无法重复决策及推动实践教学改进。因此,本研究的成果评价中除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有无提升外,更强调师生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以及第三方评价,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评价教师的授课满意度、听取实(见)习单位带教老师意见。

第5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技能训练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将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作领域,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能力、知识、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我校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模式单一,培养的单一技能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技能教学中,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近几年应用较多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

1.“三段式”教学模式。我校因人力、财力等资源限制,导致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学生动手训练机会较少,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段式”教学模式由模拟练习角色扮演练习综合练习、考核三个阶段组成。模拟练习阶段,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教师讲解练习;角色扮演练习是让学生互相扮演学生与护士的角色,一切操作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感受和对患者的理解,强化了学生作为护士这一角色的自身责任感;综合练习、考核包括着装仪表、语言表达、心理素质、操作能力及应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就业做准备。

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我校为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以被动学习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该学习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在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临床病例,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运用该教学法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我校技能训练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课前由实验课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练习,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该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先阅后练再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先观后导再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先阅后练再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先观后议再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边讲边提问边演示再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4.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我校在技能训练中的操作步骤要求过于繁琐、教条;操作中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原则,而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受到制约,养成只继承不创新的学习习惯,运用角色扮演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表演,事后讨论,参演的学生谈感受、体会观演的学生谈看法,最后教师针对内容、表演情况,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总结。采用此教学法可活跃实验教学气氛,提高护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灵活运用示教。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基础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操作前示教,可使学生对新的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直观的印象,能够进行初步操作,并逐步熟练操作程序,掌握要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模糊概念和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纠正和答复,并进行正确示教;实际操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灵活把握示教时机,有效促进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

6.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CAI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手段,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弥补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单调教学的不足。我校由于条件有限,不能每次上课都用CAI法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比如在急危重病人的护理中,将CAI引入实践操作示教,可以购买成品课件,也可以由老师将操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反复观看其中的重要环节,既克服以往学生在教师示教时看不清楚的缺点,又对在操作中遇到的疑问,通过它及时准确地得到解答,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7.课间见习。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临床上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护理操作日趋简化,但学校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更新滞后,使得医学科学新的发展成果和技术没有能够及时转化为现实的实验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的现象,比如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了操作的中间环节,使操作程序简化,但护理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却没有针对一次性器材进行改革,导致教学与临床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理教学效果。从开设护理学基础课,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进入临床进行课间见习,将课堂教学、实验室练习与课间临床见习同步进行。这样一方面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的操作和临床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巩固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能力培养,了解临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避免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脱节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的要求。

二、考核与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校技能教学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有的考核成绩仅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30%,有的甚至不考核,因而课程考核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势必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而且,技能考核考评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某些细节,偏重对技能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学生的态度和沟通能力。我们在能反映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进行了考核标准的改进,设定了态度指标(着装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爱伤观念、心理素质、应急能力)、技能指标(用物准备、操作能力)、整体效果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体现整体护理观念,标准相对灵活,开展重点项目扣分法,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教师应在考核前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21世纪的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思想,实现“技能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护理能力,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真正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

第6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一 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是护理人才为全人类服务必须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因此受到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护士操作技能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总体质量,所以要求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具备比较高的动手能力,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以达到医院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也要重视操作技能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方法之一。

二 技能考核现状

1.操作技能考核指导思想过于简单

目前护理技能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示范操作技能,学生模仿老师动作,只要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记住每一步动作,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该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练习的次数多,就能熟练地掌握住动作。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存在懈怠偷懒的情况,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2.护理实验技能考核时间短,不能全面反映每位学生的操作水平

本学院护理学生众多,上课时间比较紧张,用于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往往90分钟时间要考核50名学生左右,因此很难在细节上考核学生,只能从大概的流程和重要的操作步骤上考核,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爱伤观念、无菌观念等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观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3.无益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示教课的基本流程是老师事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操作,学生提前预习操作流程,然后教师再用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手法讲解,因此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动作虽然标准但缺乏灵活性。规范标准的语言、规范的动作虽然可以使操作变得优美规范,但是不能体现出操作中的精髓,操作中的人文关怀也得不到体现。而且实验器材老旧,与日益更新的临床脱轨,学生实习后普遍反映学校所学所用的东西与临床差别很大,需得重新学习。而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不能举一反三,单纯记住教师的示范步骤,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操作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因人施护,没有整体的护理观念。

4.考核中病人失真或用模型,许多操作要点无法真正体现

护理技术操作难度不一,考核面对的对象可能是真人,也可能是模型。如果技能考试在模型上进行,因为人体模型设计简单,有些技术要点无法考核,如男病人导尿中尿管通过三个狭窄的处理,灌肠时病人所出现的突况都无法通过模型实现。这种考核方式所给的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对步骤的记忆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操作技能。另外,要对实现最优护理服务,与良好的沟通、护士的爱心、责任心等息息相关,这些都难以通过人体模型考核进行评价。而目前用真人达标的项目也因为“病人”而出现许多偏差。达标中的病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临时当病人,因而在操作中难免出现“放水”的情况。进行考核的同学也因为操作对象是自己的同学而忽略必要的解释沟通等步骤。

5.技能考核分阶段进行,难以做到学生对之前所学的技能“温故而知新”

因为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多,每一项技能考核完成之后,就接着要进行下一项操作,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遗忘先前所学的操作,而学生只要在达标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蒙混过关,等到学完所有操作,学生已经将之前学过的技术忘记,这样对全面掌握护理技术无益。

6.技能考核后缺乏对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利于纠正错误

因为考核的时间短任务重,多数教师考核后没有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做细致分析,只是大概地总结一下,也做不到对每个同学进行操作后分析,不利于因人施教,往往是考核结束,评价也结束,考核质量无法提高。

三 对策

1.重视技能考核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理技能考核要改变传统的考核重点,加强其他素质的考核,如学生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人文关怀等内容。

2.采取多样化的技能考核方式

第一,单人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此种方法比较常用,实施简单,能够直观明了地考核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此种方式的弊端是实施考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不能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小组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方法。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进行技能考核的同学,该同学的成绩代表全组的成绩。此种方法节省时间,而且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种方法的优点:(1)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产生责任感,因为要代表其他同组成员的成绩,被抽到的同学为了能够使所有人得到好的成绩,会加倍努力地练习。(2)可以激发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鼓励、支持、帮助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种方式的弊端是以个人成绩代表全组成绩,的确存在不公平性,而且对小组的团结性有很大的挑战。

第三,随机抽签考核法,即所有操作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至两项操作进行考核。此种方法一般是期末所有操作结束后进行。优点是学生事先不知要考核的操作,督促学生对所有操作进行复习,利于全面掌握。考核总体需要的时间短,能减轻教师负担。缺点是不能考核学生每项操作,存在很大偏差,而且考核是在期末进行,遥遥无期,部分同学在平时没有压力感,练习时懈怠不积极,只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突击一下,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所有操作的掌握程度。

第四,小组案例考核法,即以往的考核内容只是单纯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内容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采取小组案例考核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学完所有操作后,教师将所有操作融入到临床常见的案例中。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案例,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内容。一个案例中往往包含多项内容,如理论知识考核,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护理诊断,根据诊断进行合适的护理操作。案例考核法有多项优点:(1)此种方法可以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案例考核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考核法包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学生对此做出分析与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3)案例考核法提醒学生要注重法律意识。案例考核法可以使用接近标准化的病人,即事前将病人进行培训,包括对疾病状态的表演,与护士的沟通,甚至适当制造一些护患纠纷等。通过案例考核法,学生可以增强自己处理医嘱的能力。接近真实情境的操作考核,让护生更贴近临床,更感到肩上的重担。尤其在护患关系紧张的时期,更可以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提醒学生注意细节,防止因为一点疏忽而触及法律。(4)案例考核法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高低,编写不同难度的临床案例,因此可以督促教师多阅读案例,多接近临床,充实自己除课本以外的临床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添上出彩之笔。

第7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图式是将具体的知识,图片等内容总结概括出来,通过重组,使知识成为结构化组织[1]。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也是采用有机化练习、感知控制、非身体联系等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降低知觉与负担的压力,更好的适应任何动作任务,既是使用合理的动作图式,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做出指导;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使用技能图式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校方2009年9月到2012年6月就读护理专业的60名学生,其中专科的20名,中专的40名;及5名教师,其中2名是主管护师教师,3名护师教师,年龄在30岁到49岁,学生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女生人数为58人,男生人数为2人。

1.2 方法

1.2.1 文献调查法。在图式理论的文献中,施密特曾经做过大量的实验,他吸收了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同时引进图式概念,从而提出了基础操作技能理论,这便是图式理论。参考施蜜特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策略;通过查找认知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文献,从而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借一参考借鉴[2]。另外还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对象对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技能的了解,填写相关调查问卷等。

1.2.2 临床方法。对研究对象摸拟现场徒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观察学生对模拟成人的操作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临床操作,利用变式练习策略,进行不同场景,不同年龄,不同病人的基础护理讲解,具体记下各个学生的护理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再进行静脉输液的临床模拟实验,教师按照配液、输液、巡视、换药、拔针让学生进行有机练习,统计整个过程中出错与完全正确的学生人数;最后到已经在外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在选取的60名学生中,其中50名同学在学习实习期间使用了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这50名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实习期间,能够灵活的处理各种情况,患者对于她们的服务都给予一致的好评。然而另外10名学生在学习以及实习上都不尽如人意,因此证明了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提升护士的能力,可以说,它是作为护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讨论

图式理论的提出,极大的开发丰富了的研究,所谓的图式理论,便是将一些细微的情节,具体的内容整理并分析,然后重新将其构建出新的知识,然后降低人的知觉和记忆压力,增加对所有动作的适应性。在正确使用基础护理操作系统教学起到了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在60位学生中,一共有50位同学学习了图式理论,她们可以很好的从细节具体的事物中进行归纳总结。她们在此基础上,能够很快熟悉和应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而另外的10名同学因为没有学习图式理论,在感知、记忆以及适应能力上都不如学习过的同学,因此在学习和实习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差距。随着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加,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恰好适应了这一需求的增加,要求能力越来越强。那么,这样的能力怎么样得来,这就需要在学习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情景中,充分利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3]。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同样的工作,但是解决问题时应对着的人又是不同,不同的事情中,有可能应对的又是同一个人。这就需要护士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因此在工作中采用变式练习策略,不要反复重复做同一类或者同一件事情,应该熟悉某一类操作技能,学会举一反三,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操作技能的提升;在应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中不能单纯的地模仿,要注重理解操作能力,要做到“三做”什么事情要这样做,要怎么做,做了有什么后果。

基础护理这门学科是临床护理工作上的一大重要学习门科,学生往往在这一学习上不能掌握好细节,在外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这就要求在校期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护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变式练习策略、认知控制策略、有机练习策略、非身体练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4]。在临床工作时会遇到不同的病人,所需要的临床应对技巧不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灵活的思维转变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变式练习策略,设置不同的临床场景,考验学生的应对能力,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变能更好的让学生产生多种现场应变能力,经过研究表明,应变式的图式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掌握好不同临床护理技巧,有顺序的操作过程就形成了一动作个图式。基础护理学习不止是单纯模范老师的做法,而是要亲力亲为,教师利用认知控制策略,对学生进行认知性能力的提高,在试验教学中,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或者容易开小差,就应该采用灵活式的课堂教学,设置场景让学生自觉考虑将要应对的临床现象,激发学生预知能力,这样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老师会及时发现并且提出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操作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程序化的有机练习策略,在时间上,练习上分成不同的教学程序,可以进行部分练习或者整体练习,在遇到临床操作技巧程序比较繁琐的练习时,可以分步骤操作,将整体分散开来,可以先进行部分练习,然后再进行第二部分练习,最后进行整体归纳学习,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性的操作练习,也方便学生记忆与掌握。心理学习既是身体练习,学生在掌握操作技巧上要主动记下教师的亲身操作技巧、操作演习,掌握要领并能积极的练习,这也是图式教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对图式动作掌握得更熟练。

第8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1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意义

护理应用解剖学与基础护理中如各种体位、卧位,在急危重症护理中如心肺复苏术,在外科护理中如胸腔穿刺术、气管切开术,以及在妇科护理中如尿失禁的解剖学应用等都息息相关[5]。通过开展该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其中的解剖结构,同学们更能掌握对患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学过程中其知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以“临床上有用、够用”为原则,运用注重临床护理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与临床护理岗位职能要求结合,有利于护生立即适应岗位需要[6];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护生的可持续发展,且根据我院护理专业“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护理技能操作,能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大部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课,其后将不再开课,新生对于解剖学知识的运用会随着时间渐渐忘记,这将不利于之后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的学习,故在新生入学的第4学期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既能将第3学期上的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又能为第5学期的内、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学做铺垫,在不减少人体解剖学课程授课时长的情况下增加护理应用解剖学授课内容,丰富同学们的解剖专业知识,其学习效果远比只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更明显。

4实施方案

由于解剖学教学课时安排有限,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增设了《护理应用解剖学》这一专业必修学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便需要重新策划。

4.1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

未增加护理应用解剖课程之前,对于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模式跟临床医学相似,为突显护理专业特色,在保持人体解剖学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涉及护理技术操作相关的应用解剖特点,为此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完善和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解剖学教师要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终结性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技巧、解剖理论(包括与护理技术操作、治疗、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内容)、增加临床护理实践知识等。

4.2制订和规划教学过程

根据护理本科人体解剖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教学形式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归纳出护理操作技术所有的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护理应用解剖的教学思路对微课进行规划。微课是课程的一种形式,因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微课教学的目标,充实微课视频的内容,同时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注重对职业技能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设定教学情境,布置项目,按工作流程分解工作任务,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及指导。护理应用解剖课程的建设内容是按专题和系列围绕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课前、课后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协助解决项目制作过程中重点问题,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制作分析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3研究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应用解剖学用书的内容需要作出调整,在第4学期讲授护理应用解剖学26学时,与基础护理学同步教学,教学内容包括表面解剖、生活护理应用解剖、插管技术应用解剖、穿刺技术应用解剖、注射技术应用解剖和急救技术应用解剖以及周围神经损伤应用解剖等几个板块,结合板块将人体解剖学知识重组,着重护理操作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

4.4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案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以及课堂互动得出形成性考核成绩;终结性考核在学期末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出题方式和出题内容参照护士资格考试,贴近临床,体现岗位需要,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第9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0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

论文摘要: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作为ICU护理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需求、逐步完善基础护理是保证各项监护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

基础护理是既涵盖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操作性的一门技能,护士必须将知识、智慧、技术技能结合并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护理。

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实行24h特别护理制度,患者病情及护理等级都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护患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ICU高质量基础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意义。

1 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四新(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2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

3 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3.1 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

3.2 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在英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培训重症监护护士及其重症护理助手(CCAs),专门为后者建立了2年NVQ培训课程,由SouthBanK大学最终贯彻。

4 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4.1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

4.2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

5 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基本需求

5.1 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

5.2 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的。

6 治疗离不开高质量基础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体现了基础护理是治疗的根本,患者治疗过程中许多动态信息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结合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来提供的,如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瞳孔观察,注意“两慢一高”,术后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检测,引流液形状、量、颜色观察等等,为医生治疗、诊断、护理提供了依据。昏迷患者营养支持,需注意鼻饲液温度、速度、浓度,进食体位及营养支持效果观察,并发症防治;各种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都离不开基础护理,如果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则无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严重后果。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与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作为ICU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学习园地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护理科研领域中不断创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真心、细心、爱心、用心、耐心”,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护理。

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是医疗保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技能,您可以更好地照顾患者,提高您的职业素养和自信心。希望这本文“基本护理技能基础”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的护理技能,为您的医疗保健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用户 liing, liing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nku.52yushi.com/wz623.html

(0)
liing, liingliing, liing
上一篇 2023年12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